洋县黑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,地理标志证明商标,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。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特产 。洋县黑米古称“粳谷奴”,外皮墨黑,内芯雪白的,有“黑珍珠”、“世界米中之王”的美称。黑米是一种药食兼用的大米,米质佳。黑米种植历史悠久,是中国古老而名贵的水稻品种。洋县黑米具有较高的营养和滋补价值。洋县黑米之“黑”,主要是因为米内,特别是糊粉层中富含有大量的黑色素,其主要成分为吡咯素,它是黑米的精华。
洋县黑米、香米、寸米,被称为“米中三珍”。洋县黑米古称"粳谷奴",外皮墨黑,内芯雪白,有"黑珍珠"、"世界米中之王"的美称,具有较高的营养和滋补价值。《洋县志》称:“黑米、香米、薏米、桂花米,乃贡米也”,把黑米列为洋县“四种优质奇米”之冠。
洋县黑米色泽乌黑,内质色白,煮成粥为深棕色,味道浓香,营养价值甚高。据1981年陕西省粮油检测站化验分析:黑米含蛋白质8.5%,比普通大米高1.7%;含赖氨酸等八种氨基酸,比普通大米高15%。另据商业部有关部门化验分析:黑米每百克内含维生素B10.21毫克,B20.16毫克,含脂肪2.8%,另外含磷、钙、铁、锌等无机成分也比较高。常食洋县黑米,具有滋阴补肾、益气强身、明目活血的作用。若用洋县黑米与陕北红枣煮粥,更是味美甜香,被人们称之为“黑红双绝”。用洋县黑米配以白果、银耳、核桃仁、花生米、红枣、冰糖、苡米做成“黑米八宝粥”,是难得的高级滋补美食。如能长期服用,可以益寿延年。
洋县黑米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而倍受青睐,更以其滋补而著称。祖国医学认为:黑米有“滋阴补肾,健脾暖肝,明目活血”之作用,有提高人体抵抗力的功能。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黑米主治“走马喉痹,调中气,主骨节风,瘫痪不遂,常年白发”症。治疗体质虚弱,头昏贫血,白发、眼疾,腰酸膝软,四肢乏力,奏效较快。是理想的食疗、滋补佳品,儿童食用可增强智力,中年人则可壮筋骨、生力气,老年人则可延年益寿。对脑力劳动者来说,更是一种物美价廉的保健滋补晶。故又有“药米”之称。难怪历代帝王将它列为贡米尽情享用。民间对黑米药用价值早有认识,如汉中人将“黑糯”称之为“接骨糯”,将它加入跌打中草药敷在患处,接骨疗效良好。城固、洋县一带的产妇坐月子,亲朋邻里都要来送礼贺喜,礼物就是鸡蛋、甜酒、红枣、黑糯米之类的营养品。故黑米又称之为“月米”,产妇食后有利于产后组织的恢复和增加乳汁。
洋县种植黑稻米,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。相传,西汉时代,张骞还未出以前,在汉中家乡成固(今陕西城固、洋县一带)读书。有一天,他在柳林内读书困倦,依树入梦,梦中游历了斗牛宫,拜谒文曲星求问前程。文曲星告诉他:“前程万里。”张骞又问何时发迹。文曲星答曰:“汝见黑米之日,即发迹之时也。”从此以后,张骞除了苦读诗书外,常去河畔寻找黑米。三年后的一天,他终于在野稻中找到一株灰色稻穗,剥开稻壳,果然是黑米。张骞正巧就在这一年出仕。据说,张骞发现的黑米,就是流传至今的洋县黑米。由于黑稻米味美,所以,自西汉汉武帝时代开始,直到清朝末年,洋县黑米均是向帝王进献的贡米。庚子之变,尽管慈禧太后如丧家之犬,仍然念念不忘洋县黑米之香,下令进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