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笔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安徽宣笔是宣城泾县特产, 中国四大名笔之一,文房四宝之首。宣笔选毫精良、制作精密、装模雅致、毛纯耐用,聚齐毛笔尖圆齐健四德之美,自古至今,深厚文人墨客赞誉。
宣笔制作工艺
宣笔按制作原料和弹性强弱一般可分为软毫、硬毫、兼毫三大类,笔管以竹、木、牛角、瓷、象牙等为主,讲究“心圆管直”。软毫即选用弹性弱、硬度低的柔性毛,如羊毫、鸡毫、胎毛等制成。软毫笔质柔软,摄墨量大,使用时婉转、圆润、灵活、锋毫便于铺开,笔画丰满。根据用途有楂笔、斗笔、提笔、联笔、屏笔,大楷、中楷、小楷、精工等品种。硬毫即选用硬度和弹性较强的刚性毛制成的笔。硬毫锋毫刚硬,弹性较足,下按不易瘫弯,起提又易复挺,落纸锋芒显露,枯湿燥润变化分明,点画瘦劲、锐利、峻峭,结体之势格外精神跳跃。一般适宜于小楷和草书,牵丝线条粗细匀称。硬毫因用材不同,有“紫毫”、“狼毫”和“鼠须”等品种。兼毫是相对纯毫而言(软毫、硬毫)。兼毫是用羊毛和兔毛或羊毛与狼毫两种毛配置而成,又称“二毫笔”,是介于软、硬两毫之间的中性笔,其软硬适中,刚柔相济。有偏硬、偏软几个类别。
宣笔制作的材料分两大类。一类为笔杆,普通的有木杆和竹管;较高级的有玉管、瓷管、雕漆管等,更有甚者在笔管上雕镂象征吉祥的龙凤图案,以示奢侈豪华;另一类是笔头,主要有紫毫、狼毫、羊毫、鼠须、鸡毛、鹅毛等兽毛禽羽,其中以紫毫为精。但各种毫性能不同,紫毫偏硬,狼毫次之,羊毫较软,适合于不同的字体和画风,更有象征意义的是人发、胎毛、胡须等。“人须”造笔,可以说是歪打正着。唐代张怀懽《书断》记载,岭南没有兔,地方长官郡牧得到一张兔皮,就拿给工人制作毛笔。该工人因醉酒丢失了兔皮。醒后心中恐惧,就把自己的胡须剪下来做笔,结果笔很好使用,郡牧就叫工人多做几枝给他,那工人的胡须没那么多,只好说了实话,郡牧下令百姓供应人须做笔。随着书画艺术发展的需要,人们还将各种不同性能的毫,相互搭配成中性的毫,所制的笔谓兼毫,以达到刚柔适中,毫毛耐用,挥洒自如的功效
宣笔的制作不仅精于选料,更注重工艺。可分为水盆、装套、修笔、检验、装球五个部分。更可细分为浸皮、发酵、柔笔、选毫、分毫、熟毫、扎头、笔套、易毫、刻字等十几道流程,70多个操作工序,而非一人一手或一朝一夕可就,其中包含了笔工艺人的艰辛和劳累,尤其是修笔和检验必须细之又细、精之又精,一支上品宣笔要反复修笔多次,并用放大镜来检查。
宣笔历史
据记载,公元前223年,秦大将蒙恬和王翦南下伐楚时,路过中山地区(据《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》载,中山地区,宣州区、泾县一带),得到毛纯质佳的兔毫,用它制造第一批改良的秦笔,即紫毫笔。这种以中山兔毫所制秦笔,就是今天宣笔的祖先,所以蒙恬也被后人尊称为制笔的祖师。